在男女青年对恋人的评价上,当恋人的某一两个条件比较优越的时候,可能会忽视对恋人其他条件尤其是内在素质的体察,这种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的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。
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晕环效应。比如学校里,某学生数学课考试不及格,他的数学老师就推断这个学生一定是贪玩的学生,学习不努力,天资不聪慧,将来也不会有大作为,等等,从而对这个学生不太关心和过问了;而对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学生,数学老师往往会认为这个学生学习努力、认真,天资聪慧,将来必有出息,在与该学生的互动中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他(她)的进步,并及时给予鼓励。
从心理学上讲,之所以存在晕环效应,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与某人接触时,想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看到他整体的性格。比如当发现某人在交往方面是主动的,就会把他归为外向这一类型中,而大脑中存储着外向人的整体特点:他们通常是积极的、快乐的、比较随和而又不固执,有活动能力,等等。这样,你就对方形成了上述的印象,并采取相应的方式与之交往。这种简单归类使我们节省了判断他人品质的时间。
实际上,要真正认识一个人,仅仅靠自己是不行的,单单靠几个朋友的介绍也是不够的。而是需要广开信息渠道,从“内围”到“外围”,从正面评价到反面意见,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,然后从事认真分析的“精加工”,这样,判断才能比较谁确。比如,你要了解某一个人,不妨听听他(她)的朋友们的评价,也不妨听听他(她)的反对者的看法。
(摘自《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》,高晨 编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