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阶:15年7月 23-26(4天)
进阶:16年1月16-19日(4天)
地点:北京
授课老师:林祺堂(台湾)
本次课程重在融合叙事疗法理论的基础上,对于实务技术的应用与整合。
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,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,透过“故事叙说”、“问题外化”、“由薄到厚”等方法,使人变得更自主、更有动力。透过叙事心理治疗,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的力量,在互为主体的谘商关系中,个案与谘商师激荡共鸣,一起解构过去晦暗的生命述说,重新建构一种可以晕染于未来的闪亮的生命故事。叙事疗法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,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。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而又独特的现代心理治疗技术,具有操作性强,效果显着等特点。
叙事心理治疗,让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心灵捕手。
林祺堂老师在台湾长期推广叙事疗法,深得其精髓,并采用叙事疗法理论设计了「悟卡」与「哇卡」配合咨询使用,这是两套极为神奇的卡片,它透过神奇的正向赋能问句,峰回路转的引领个案看见生命内在的能量与光亮,近年来颇受助人工作者喜爱。后现代思维较难被“以问题解决为导向”的助人者所参透,本课程将帮助学员在听课、操作、沉淀、反思后,将叙事治疗的后现代思维浇灌在助人者的心灵,孕养一个柔软且具滋养性的包容与尊重的内在。
叙事治疗初阶课程
向生命提问~整合生命经验活出渴望的自己
生命是一连串故事的组合,充满挑战的故事里夹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在困境中的人,回荡在心板上的低音闷响难以诉说。当人面对困顿时,如果有个人可以对你的问题真心地好奇与访问,心情就有机会沉淀下来;内在空间大了,许多的能力和可能性就跟着来了。
心理咨询是用生命陪伴生命的创造幸福之旅。源自后现代思维的叙事治疗,强调尊敬与好奇,在陪伴者生命的通透素养中,透过贴切的访谈,专注的凝视,再至对谈的舒畅,让被访问者回到心中自己的家。从?问题故事?走向?偏好故事?是一段不太容易的历程。这其中,?问出好问句」是最根本的访谈基本功。怎么样才能问出好问句?便成为叙事陪伴者很重要的关卡。
叙事治疗常让学习者感动,但也往往卡在不知道如何开启访问的窘境。在这个工作坊中,让我们掌握叙事访问的理论结构,并学习叙事的访谈架构,有效练习问出贴近人心的问题,在?说、听、问、思、行」中,开启、丰厚再整合故事。
「哇~卡」是林祺堂老师与黄锦敦老师依循叙事独特意义事件(unigue outcome)精神所创造的生命提问思考卡:让人们跳脱受困的旧故事,带着初衷的看见、领悟与见证,
创造出好的新生命事!
哇卡,由三个提问思考卡组合而成:
1.开启故事卡--透过解构的眼光,看见当事人生命里不同样貌支线故事的呼唤。
2.丰厚故事卡—透过尊重的好奇,来串连牵引支线故事里面的故事经验与智慧。
3.整合故事卡—经由整合性提问,整理经验的重要启发与激荡未来的生命方向。
诚挚邀请想体验叙事治疗魅力者,在讲述、活动体验、现场访谈、小组演练、多元见证模式中,一同来练习访问与生命并进的叙事基本功。在故事中沉淀智慧、在智慧中以故事为注,创造成人之美、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力。
日期时间 | 第一天 | 第二天 | 第三天 | 第四天 |
09:00-10:20 | 叙事访谈的理论概念 成员的学习需要 叙事治疗到叙说访谈实践 脉络--创作者的故事 | 叙事访谈基本功 点、线、面访谈法 向生命提问: 最想问自己的问题 | 静心整理生命经验 妙语说书人 说说最近的困顿 从困顿到在乎 | 生命自由书写 生命经验再整理 生命史诗创作 |
10:20-10:35 | 休息 | 休息 | 休息 | 休息 |
10:35-12:00 | 叙事访谈的理论概念 理论思考理路 人是什么? 人为何受困? 人如何脱困? | 点 解构倾听:关键词/感受 尊重的好奇:贴近提问 | 哇~卡的第一圈体验 开启偏好故事入口 哇~卡的第二圈体验 丰厚偏好故事 看见渴望意义 | 哇~卡深度体验 起、承、转、合 的访问心法 |
12:00-14:00 | 午餐+休息 | 午餐+休息 | 午餐+休息 | 午餐+休息 |
14:00-15:20 | 叙事访谈的工作地图解构、外化、重写 *单一故事的危险性 | 线 三个点成一线 主角的偏好故事轴线 | ?哇~卡?第三圈体验 整合、迁移与见证 | 哇~卡深度体验 主角与访问间的经验整合 成为叙事访谈陪伴者 |
15:20-15:40 | 休息 | 休息 | 休息 | 休息 |
15:40-17:00 | 叙事访谈的后设精神 精神、相信、态度 尊敬好奇、不知道 *心灵点滴 | 面 交织访谈主角生命经验的经验与意义;整合并实践 | ?哇~卡?的叙事结构 入口、丰厚、整合 经验、意义,实践 寻访多元丰厚的主体性 | 哇~体验说、玩故事的魔力 带着心的看见往前行 |
叙事治疗进阶课程
向生命提问~在关系中见证穿越生命之美
「如果可以好好走过这段挑战,几岁的你,会为此感到光荣?」
「如果你想办一场生命见证仪式,邀请好友们来见证你的生命,你最想邀约哪些人?」
进阶课程,引导人们邀约重要他人与自己,让旧故事得以有不一样的新看见。在说、听、问、思,行之间,激荡出相互见证的人生伯乐。在交心的关系脉络中,有明心见性的灵澈领悟,以及积极笃定的身心安在。
悟卡,由三套问题思考卡片所组合而成。
1.他人见证卡—透过「重要他人」对主角故事的深刻看见与懂,创造出意义。
2.自我见证卡—邀请「不同生命阶段的自己」,穿透与连结故事中的生命价值。
3.办桌邀约卡--透过这一系列卡的有趣对话,来开展主角生命故事的可能性,并可能促成进一步的行动计划。
透过对「悟~卡」的体验运用,让我们更理解「叙事治疗」,更能体验「故事的精彩」,也进而提升运用叙事的能力,为生命故事创造出更多的可能!
时间 | 第一天 | 第二天 | 第三天 | 第四天 |
09:00-10:20 | 叙事访谈的理论架构 叙说.访谈.实践 理论思考理路 | ?悟~卡?的 ?办桌卡系列?体验练习 发帖—邀约懂我们的人 | 影片欣赏:邀约生命中的天使 问题故事,偏好故事,天使见证 | 生命纪录片 勇敢面对自己的生命叙说 |
10:20-10:35 | 休息 | 休息 | 休息 | 休息 |
10:35-12:00 | 重组会员对话的理路 在关系中相互了解 与深刻的懂 (I see You) | ?办桌卡系列?体验练习 上菜、抬杠、调味料、敬酒 | ?他者见证系列? 共鸣、故事、影响、认同、迁移 | ?悟~卡??自我见证系列? 共鸣、故事、影响、认同、迁移 |
12:00-14:00 | 午餐+休息 | 午餐+休息 | 午餐+休息 | 午餐+休息 |
14:00-15:20 | 重组会员对话的访谈 相互见证生命的天使 成为自己生命的伯乐 影片欣赏 | 办桌卡之生命主题曲 创作自己的生命主题歌 | ?他者见证系列? 体验.学习.讨论 | ?自我见证系列? 体验.学习.讨论 |
15:20-15:40 | 休息 | 休息 | 休息 | 休息 |
15:40-17:00 | ?非诚勿扰2?之 ?生命见证仪式? 一张照片:照见关系中的自己 生命经验整理— 生命收获曲线 | ?微电影式?的见证回应 访问者从主角的生命中学习到珍贵的智慧 | 透过他人的眼 认出我们想要成为样子 自我认同宣言 | 叙事访谈?悟~卡? 统整学习 |
【授课导师】
林祺堂(台湾)
叙事治疗师,台湾叙事疗法推广者;临床心理谘商师,心灵魔法师,追求心灵极度自由与幸福,实践真快乐(乐趣+意义)的学习者
就任:台湾实践大学 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
历任: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心理谘商中心 主任
台湾新竹教育大学 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
学历: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博士
游历各级学校、企业、心理咨询机构、海峡两岸
二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授课经验
学员评价:创意十足、幽默亲和、智慧满满。
学术专长与兴趣:
·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治疗:叙事治疗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。
·督导:循环督导模式与自我统整。
·隐喻治疗。
·幽默在治疗中的应用。
部分专着:
·林祺堂、萧文(1999):短期谘商。载于萧文策画,咨询实务第二辑学习手册(13-28)台北:心理出版社。
·林祺堂等编着(2002):心理学导论。台北:文昱书局。
·好好爱我-谈父母亲的自我照顾
【培训对象】
爱说生命故事、爱听生命故事、对生命经验整合有兴趣的人皆可
心理专业从业人员:如心理咨询师、学校辅导老师、医疗卫生系统、司法、公安、部队系统等各组织机构中的心理咨询人员、临床心理师、社工师、精神科医师、精神科护理人员、各企事业单位、组织、机构中的人事部门人员等
相关的助人者,社工、义工:如家庭教育中心、生命线、老人福利机构、安宁病房志愿者
心理学专业学生、心理学爱好者;
【报名及学费说明】
1、 限额50人,欢迎提前报名缴费,将按照缴费顺序确定名额,额满为止。
2、学费说明:连报两阶,提前缴费、老学员、3人以上团队等可申请优惠,欢迎联系咨询。欢迎使用学习卡,学费双重优惠!。
关于食宿:如需会务组协助安排,请提前联系告知,费用自理。
3、报名流程:填写报名表发到eduoffice@163.com—我们回复确认报名及学费情况
—缴纳学费、确认名额—开课前发报到通知
【结业证书】
培训结束后,由中国心理学会颁发《叙事疗法实务技术连续项目》专业培训证书,报到时交1寸照片2张。
【报名联系】
电 话:(010)83820502 13001234866
E-mail:eduoffice@163.com QQ: 772340410
更多课程内容和专家介绍欢迎查阅:
中育心理网www.zhongyu.org.cn 中国心理学会www.cpsbeijing.org
中育微信公共平台:zhyupsy 中育微信:zhongyuxinli
中国心理学会
二0一五年一月五日